一、教学成果评选
1.评选目的
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
2.评选范围
课程建设成果:包括优质课程(如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的建设。例如,一门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完善的教学大纲、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课件、案例库等)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课程可以参与评选。
教学方法创新成果:像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成果。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成功运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可以申报评选。
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项目。例如,某个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将多门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成果可参与评选。
3.评选标准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来衡量。例如,对比采用新教学方法前后学生的考试成绩、获奖情况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
创新性:教学成果在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比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可推广性:成果能够在其他课程、专业或学校中广泛应用。例如,某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如果能够轻松移植到其他相关专业,就具有较高的可推广性。
4.评选流程
申报阶段:教师或教学团队根据评选通知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如教学成果报告、教学实例展示、学生反馈数据等,并提交申报材料。
初评阶段:由学校的教学专家委员会或相关评审小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审。评审人员主要依据申报材料判断成果是否符合评选基本要求,并筛选出进入复评的成果。
复评阶段:对于初评入围的成果,可能会要求申报者进行现场汇报、演示或答辩。评审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成果的细节、实施过程和实际效果等,最终确定获奖成果名单。
二、科研成果评选
1.评选目的
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
2.评选范围
科研项目成果: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后的研究成果,如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学术论文成果: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高水平期刊认定标准,如在自然科学领域,《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以及国内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可参与评选。
专利和知识产权成果: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等。例如,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发明专利,如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或对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可参与评选。
3.评选标准
学术价值:科研成果在所属学科领域的理论贡献大小。例如,一篇论文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或算法,是否对学科前沿问题有新的见解等。
创新性:成果在研究思路、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程度。比如,一项专利是否具有独特的技术方案,是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难题。
影响力:通过成果的引用次数、同行评价、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衡量。例如,一篇论文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说明其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一项科研成果转化后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表明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4.评选流程
申报阶段:科研人员整理自己的科研成果,按照要求填写申报表格,提供成果证明材料,如论文发表刊物封面、目录、论文全文、专利证书等,并提交申报材料。
同行评议阶段:对于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成果,通科研室组织资深教师进行评议。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申报成果进行评价。
综合评审阶段: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由学校的科研评审委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成果的学术价值、创新性、影响力等,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
铁岭县平顶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