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标  题: 铁岭县“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09-28

铁岭县“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全面通过转型实现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为推进铁岭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进程,结合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铁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坚持把稳步提高粮食产量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保证粮食生产面积,全县粮食作物稳定在110万亩以上,完成89.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7万亩大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20万亩。深入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水稻、玉米适宜地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7%和88%,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10亿斤以上,2020年末,全县粮食产量达11.79亿斤,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牧菜榛果”四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2020年末,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9.2亿元,肉、蛋、奶年产量分别达到9.91万吨、0.78万吨和0.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4万亩,年产蔬菜17.5万吨,年均蔬菜产值实现3.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5万亩;榛林面积稳定在35万亩,年产榛果3000万斤,年产值达4亿元,榛子产业获得国家林业局榛子原产地认证标识,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榛子之都”;寒富苹果面积2万亩,年产量3.2万吨,年均产值达7000万元。

三、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农事龙头企业达到20家,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带动农户0.9万户。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家、5家和3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10 个。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荣誉称号。五年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47人,打造玉米、水稻、蔬菜、畜牧等产业科技示范基地7个,主推技术45项、主导品种55个。“两品一标”认证数发展到20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发展到15个,有机食品认证4个,地理标识1个。农药、化肥使用率分别下降了14%,1.68%。“十三五”期间累计检测农产品35000多份,合格率99.8%,切实维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162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39家,市级28家。共有备案家庭农场719家,其中,承担国家扶持项目的家庭农场5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0家。先后获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全省创建家庭农场示范县”。二是土地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2020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41.6万亩,托管服务面积75万亩次。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实现了应颁尽颁的阶段性目标,2020年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率为98.5%四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网上系统填报完成率达100%。26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赋码登记。被国家确定为第三批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获评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五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成果显著。全面消灭“空壳村”,利用土地确权成果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三资”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五、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499元提升到2020年的18209元,年均增加7%。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2016-2020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500余万元,扶持开发扶贫产业项目56个,12个贫困村全部销号、34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五个一批”政策落实到位。五年来,共改造危房556户,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实现38处,教育资助和费用减免一户不落,开发贫困户公益岗位246个;社会保障兜底应纳尽纳,共纳入1415人,兜底率达到53.2%;实施健康扶贫“五重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补充保险、健康保全覆盖。

六、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217个行政村硬化路全覆盖。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建成垃圾兑换银行57个,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和分类减量模式实现全覆盖。创建美丽示范村24个,其中省级美丽示范村9个,市级美丽示范村15个。李千户镇柴家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李千户镇马侍郎桥村和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评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积极探索改厕新模式,选择双坑交替式改厕方式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000座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全县建设了3处畜禽粪污收集中心和1处处理中心及120家养殖场(户)和3处养殖密集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升级。全县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积极推广秸秆五化利用,进一步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加大秸秆禁烧管控力度,全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被评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有利条件

(一)自然资源优势

铁岭县总体地貌呈“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低山丘陵,植被较好,林木茂盛;西部为辽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平土沃。境内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二)区位优势

铁岭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159`—4233`,东经12328`—12433`之间,特别适宜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18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7.4公里,沈环线等3省级公路与12条县级公路形成了密集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成为东北地区稠密交通网的重要连接点,是中国内陆通往吉林、黑龙江两省和中俄边境的重要通道。

(三)主导产业优势

铁岭县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分布规律,东部低山丘陵地带盛产榛子、苹果、木耳、山野菜等,西部辽河、凡河流域的高品质绿色富硒水稻、特种玉米和优质大豆生产远近闻名,中部的蔬菜、瓜果生产及设施农业规模逐年扩大,城区周边的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服务业等迅速壮大,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初具特色,全县已初步形成粮食、蔬菜、苹果、榛子与林下经济、畜牧和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六大农业主导产业。

(四)政策推动优势

铁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铁岭县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完成农业政策性保险97万亩,基本实现了大田作物全覆盖。

二、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格局产生明显扰动,不仅对全球经济有短期冲击和影响,更会对“十四五”时期的国际环境及产业链全球分工模式产生明显的中长期影响。全球产业链在加速重构,跨国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出现新变化。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乡村网络、通讯、物流等设施薄弱,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二)内部现实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田水利、路网等基础设施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存在短板,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农村“空心化”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奠定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做大做强,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二、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三、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四、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五、坚持改革创新。把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强大动力,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业“有效供给”,提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六、坚持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更加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具体目标

——农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4.9亿元,农村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35元。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5户,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亿元。

——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县粮食产能突破65万吨,肉蛋奶产量达到14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22万吨,水果产量达到3.7万吨。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养殖。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三、主要指标

铁岭县“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2020年

2025年

年均

增速

%)

指标

属性

基期值

目标值

农业总体指标

1

经济

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60.4

71

3.5

约束性

2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167.1

34.9

3.6

约束性

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209

24066

6.3

约束性

农业结构优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4

农业

农业总产值(亿元)

29.7

35.1

3.4

5

粮食总产量(万吨)

58.9

65

2

约束性

6

蔬菜总产量(万吨)

17.5

22

5.3

约束性

7

水果产量(万吨)

3.2

3.7

3.7

约束性

8

林业

林业总产值(亿元)

0.37

0.45

4.5

9

榛子产量(万吨)

3.5

3.9

2.7

10

畜牧业

畜牧业总产值(亿元)

29.26

33.67

3.5

约束性

11

肉蛋奶总产量(万吨)

11.4

13.68

4

12

渔业

渔业总产值(亿元)

0.86

0.99

3

13

水产品产量(万吨)

0.5

0.625

5

农业产业化

14

农产品

加工业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亿元)

70

80

2.8

15

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1.15:1

2:1

0.2

16

龙头

企业

省、市龙头企业(个)

16

18

——

17

销售收入(亿元)

60

70

4.1

18

休闲

农业

休闲农业年接待旅游人次(万人次)

60

80

8.3

19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亿元)

0.08

0.1

5

约束性

农业科技化

20

科技

队伍

专业技术职称(人)

107

128

15

21

大中专人才(人)

107

128

15

22

推广

技术

人员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技术人员(人)

117

127

1.8

农业标准化

23

农产品

质量

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98%

99%

0.2

24

“两品”认证面积(万亩)

1.48

4

34

农业经营主体

25

家庭

农场

家庭农场数量(个)

719

800

2.2

26

土地经营面积(万亩)

8

11.2

10

27

农民

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个)

1624

提高质量

约束性

28

土地经营面积(万亩)

14

保持稳定

农业基础装备

29

机械

装备

农业机械化率(%)

90

95

1

约束性

30

耕地

质量

提升

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万亩)

63.7

76

3.8

农业绿色化

31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秸秆综合利用率(%)

90

92

0.4

32

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75

80

1.3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

33

播种

面积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

118

120

0.05

34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亩)

111.7

112

0.08

约束性

35

设施农业种植面积(万亩)

1.5

1.6

1.6

36

劳动

要素

投入

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万人)

11.65

12.9

3.9

37

农业劳动生产率:

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万元/人)

2.5

2.7

16

约束性

农产品流通

38

网络

销售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亿元)

0.082

0.23

37.5

约束性

第四章  空间规划

依据全县地形地貌和产业基础,将全域空间规划为“五大区域”,科学布局主导产业。

——东部生态农业功能区。将东部山区打造成生态农业功能区,在白旗寨、鸡冠山等乡镇重点发展山野菜、中草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李千户、大甸子等乡镇适度发展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重点发展榛子、寒地水果等特色产业。

——中西部种、养生产功能区。蔡牛镇、凡河镇等中西部乡镇规划为全县“米袋子”“菜篮子生产功能区。该功能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应着力发展三大产业,即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大力发展粮油产业;依托丰富的饲料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交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围绕大甸子镇、腰堡镇、凡河镇等地,打造一批旅游产业与休闲农业有机融合的乡村旅游重点乡镇、重点村、休闲农庄,形成一批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地。

——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在新台子镇及腰堡镇区域内规划全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该功能区着力引进粮油、畜产品、饲料、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建设粮油、畜产品、饲料及农副产品流通、仓储、配送等项目。

第五章  重点工作任务

第一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生产能力。一是全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保持在每年10亿斤以上。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推广先进适用农技。继续实施耕地轮作项目,完善“一主多辅”的耕地轮作新模式,推进用地养地相结合,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巩固“两区划定成果。继续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科学防治病虫害技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筛选等手段,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继续实施粮食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培育科技示范引领。积极培育千亩以上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申请实施玉米、水稻高质高效示范县创建。以示范县创建,开展攻关试验,探索适合我县种植业提质增效的农业技术模式并全面进行推广。

2.加快设施农业(蔬菜)发展步伐。重点在新台子镇、腰堡镇、凡河镇、蔡牛镇、镇西堡镇、熊官屯镇6个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质生产基地,全面推进全县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计划到2025年设施面积达到1.6万亩以上,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集设施生产、果蔬加工、批发销售的优势区和功能区,成为我省主要蔬菜供应基地和沈阳市乃至北京市的“菜篮子”的保障基地。

3.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以铁岭牧原为代表的大型生猪养殖大项目建设,让大企业、大集团成为养猪业新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依托先进、祥和、永宏等大型肉牛养殖企业,推动我县肉牛由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计划到2025年,全县畜牧产值达到33.6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05万吨,0.96万吨、0.86万吨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1.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将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成集生产、加工、流通等为一体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集聚区内以粮食、生猪为主导产业,建立以点带面的发展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积极搭建行政审批、融资担保、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劳动用工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聚区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

2.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紧密的利益联结,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达到18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达到10家。同时,依托本地优势农产品资源,以粮油、畜禽产品、榛子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努力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遵循“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形成涵盖多部门的协同工作体系。加快农业电商培育和发展,全力推进农产品网上营销,促进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深度融合,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以菜鸟物流、邮农丰等平台为主体,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直销运营网络体系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

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围绕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加快推进大甸子镇、凡河镇等乡镇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3.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支持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到2025年实现全县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夯实数字农业基础,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我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抓好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面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2.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两品一标”质量认证,全面提高铁岭农产品知名度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数量不减少、质量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好项目衔接配套,确保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计划到2025年完成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3万亩。

2.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有利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落实好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项目,加强深松、保护性耕作选配机型的技术指导。

3.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进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带动民间资本向农业机械化投入,推动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促进中小型装备向大型装备、常规装备向智能化信息化装备、种植业装备向农村其它各业装备全面调整,重点引进和推广效率高、性能好、节能环保型机具。“十四五”期间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500万元,吸引农民自筹资金1.7亿元,新增现代农机装备4000台套。

4.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体系。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逐步提高灌区用水效率,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重点完成铁岭县凡河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巩固现有饮水安全成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强化水质保障,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到我县农业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抓好高素质农民、农村青年电商、农村实用人才等培育工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快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计划培训农技人员500人次,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20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00人次;推广主推技术30项、主导品种25个。

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

1.提高病虫害防治与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全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建设,提高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供暴雨、干旱、洪涝、冰雹、寒潮、大风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到202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期预报准确率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2.加强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全面加强对畜禽养殖场、屠宰、运输、无害化处理等各个环节的管控力度,确保全县不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高致病禽流感疫情等。对应免畜禽确保动物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保护率达到70%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均实现应免尽免。屠宰环节严格落实“两项制度”,官方兽医全额派驻。屠宰点加强非洲猪瘟自检实验室监管。运输环节严格执行生猪跨省跨区点对点备案,指挥部审批制度。无害化处理环节,全县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集中统一处理。

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指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推广有机肥还田,秸秆还田,促进有机物资源多层次利用。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生物防治和无人机防控技术。到2025年末,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

2.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五化”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秸秆燃料化利用,积极推进秸秆生物质发电,稳步推进秸秆锅炉直燃供暖,稳步减少农民炊事自用秸秆量;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积极推行秸秆直接还田和有机肥生产;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积极发展牛、羊等草食性动物,推进粮改饲;探索创新秸杆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途径,积极发展以秸秆为主要基料、新型建材、板材、包装材料、工艺编织等产业,拓宽秸秆利用途径。到2025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92%以上。

3.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进规模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畜禽散养户粪污处理和利用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充分开发利用畜禽粪污,综合施策,变废为宝,计划到2025年末,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4.加强废旧农膜、农药瓶等资源化利用加强源头防控,大力推进农膜使用标准化、减量化。加大培训宣传力度,通过培训指导、媒体宣传等手段,提高农民群众对农膜、农药瓶回收行动的认识,引导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范使用标准地膜,积极参与回收,力争到2025年,废旧农膜全面实现回收利用。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集权属登记、转让交易、政策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深化农村土地等制度改革,不断丰富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工作。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十型”发展模式当示范引导,重点在利用土地确权成功壮大集体和增加经营型收入做文章,增加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指导、监督与服务。

三、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以“牧菜榛果稻”五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加强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建设,提升农民收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解决经营主体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租赁农户承包地、雇佣农民劳动力等方式,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户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发展多样化的融合与合作方式,创造小农户参与融合发展的便利条件。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分级抓好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全面实施“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建功立业、历练成长。

二、加强政策保障。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各级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鼓励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增强保护耕地持续动力。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提高农业风险保障。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实现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

三、加强投入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财政“三农”支出。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政府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包括金融资本在内的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

四、加强人才保障。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基层农机推广补助等科技培训项目,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重点加强优秀村官、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的培训,鼓励支持各类人才进入农村创业就业。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类农业经营和技术人才。

五、加强综合执法。强化农业执法监督。严格按照《铁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统筹安排执法人员,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争取财政支持,配备必要的执法设备设施。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兽医兽药、生猪屠宰、农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督和检查,防止坑农害民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