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 铁岭县气象局 成文日期: 2021-09-28
标  题: 铁岭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09-28

铁岭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期间,铁岭县气象事业在国家、省、市气象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需求为牵引的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和“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服务理念,通过全面实施《铁岭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基本达到我县“十三五”期间气象事业规划发展目标,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科技推动、基础保障作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铁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铁岭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部署,编制《铁岭县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铁岭县气象事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以及保障措施等,对未来五年铁岭县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铁岭县气象事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铁岭市气象局党组和铁岭县委、县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气象保障铁岭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成效。

(一)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

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了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全县防御暴雨灾害应急演练5次。建成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实现“五个5分钟确保”。建成行政村全覆盖的农村应急广播系统214套,建立了500余名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完成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六个一”建设。圆满完成了2016年“7.20”“7.25”暴雨及2018年罕见高温干旱、2020年夏季干旱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成功防范了台风“狮子山”“利奇马”“巴威”“美莎克”的风雨影响,气象服务多次获县领导批示及表扬。全县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100%。

(二)气象服务经济民生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成效明显。通过涉农微信群和智慧农气手机APP,开展了面向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人工增雨在降低森林火险指数、抗旱救灾、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农业农村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服务合作机制。气象科普宣传深入农村、学校、社区、合作社,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年均发放科普宣传材料近5000份。

(三)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气象观测站网更加精密。建成2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建成大气成分观测站、自动土壤水分站、自动地下水位观测站、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GNSS/MET)站和2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业务自动化,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暴雨、雷雨大风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0-30天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实现业务化运行,最小时空分辨率达1小时、1公里。 “十三五”期间24小时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稳步提升,分别达91.1%和82.6%,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4.3%。公共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圆满完成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深入开展电力、交通、能源等专项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9分,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广播系统年平均在线率保持在95%以上。

(四)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安全监管、自动气象站和农村应急广播系统维护保障被纳入政府考核内容。气象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安全行政许可和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全县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建档情况纳入县安委会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县应急管理局建立联合执法常态机制。“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气象行政许可事项实现 “一网通办”。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显著,2人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党建与业务有机融合。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汛期气象服务、防疫、扶贫等工作中充分显现,2020年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

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也是推进实现铁岭县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加速期和建设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在庆祝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是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此外,省委、省政府也对新时代铁岭振兴发展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新部署。这就要求气象部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要将高质量发展目标贯穿气象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加强气象科技创新驱动,优化气象高质量发展布局。

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保障工作提出新需求。当前,铁岭县振兴发展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气象事业需不断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深度融入、精准对接、统筹谋划各项任务,提升铁岭县振兴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气象服务保障的精度、深度和广度。

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对气象服务提出新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摆到重要位置,而气象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铁岭县气象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健全基本服务体系,创新基本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铁岭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必须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快发展智慧、精细、普惠、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满足人民保护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致力生活富裕、守护生态良好的新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

科技创新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支撑。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突破及信息技术发展正在使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影响气象服务结构和模式,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气象业务合理布局、服务结构不断优化、智慧气象深入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气象事业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主动融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重大科技创新部署与应用,推动气象科技变革。

(二)问题与差距

“十三五”期间,铁岭县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智能气象观测、气象数值预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等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气象科技创新活力需进一步激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缺乏,人员综合素质仍需提高,县局人少事多的局面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针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重点经济领域的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

三是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亟需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性和及时性不能满足无缝隙、智能化的新要求。交通、旅游、生态等专业气象监测站点少,景区、山区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气象监测站点的密度不够。气象装备保障和信息网络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气象数据收集整理、加工处理、集约共享、服务挖掘能力亟待提升。

四是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与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和业务服务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被破坏,台站整体搬迁迫在眉睫。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大力提升气象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保障能力,为推进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建设贡献力量,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铁岭振兴发展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气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健全党建与业务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动发展、互促共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政府主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科技引领。坚持科技型气象事业定位,着力推进气象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综合业务应用,促进气象业务与科研深度融合,提高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精准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监测与生态气象服务,为生态强县、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五)坚持改革开放。扎实推进气象服务、业务技术、气象科技、气象管理等改革任务。建立和完善开放合作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共享,促进铁岭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坚持科学规划。着眼于全县气象事业发展长期性和前瞻性,遵循气象事业发展科学规律,全面规划“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以项目为引领,着力解决制约当前气象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引领铁岭县气象事业“十四五”期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以推动铁岭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完善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的科技人才体系、富有活力的气象治理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明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力争全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铁岭县“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基准值

2025年

目标值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90

92

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0

95

3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6

90

4

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现代化指标(分)

90

91

5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分钟)

25

40

6

暴雨预警准确率(%)

70

90

7

0-10天气象要素预报空间分辨率(公里)

1-5

1

8

气候预测准确率(%)

76

77

9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2

84

10

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

80

90

1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面积覆盖率(%)

45

80

12

科技成果转化率(%)

60

70

13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

75

100

0

2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运行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指挥调度、综合协调等职能。整合防灾减灾资源,完善多部门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范围、认定流程、气象灾害防御责任等内容,推进气象灾害重点单位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立和落实科学规范的气象灾害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开展重大灾害保险气象服务。优化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持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支持配合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气象业务与服务平台,构建支撑无缝隙天气预报预测的气象业务发展新模式。面向社会公众等重点人群,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二、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监测、气象预警与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卫星遥感应用等气候生态服务,构建面向多领域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构建集约化的省市县一体化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的升级改造,优化地面人影作业装备布局,持续推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三、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能力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开展实施现代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实施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全覆盖、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乡村气象灾害风险防控全覆盖,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三农”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不断提高气象要素预报的客观化、定量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与运用,加强以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为重点的快速滚动更新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完善智慧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大力提升气象预报预测的精准化、精细化业务水平。加强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满足经济建设和各行各业的服务需求。重点面向农业、水利、环保、林业、交通、旅游、能源等行业和领域,开展基于天气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四、增强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加快雷电监测系统建设,布设大气电场仪和闪电定位仪,提升雷电监测预警业务能力。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等基本业务。加强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落实“双随机 一公开”制度。加强部门联合,对易燃易爆、危化场所、中小学校、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其他重点防御单位进行防雷安全监管。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和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全面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清单。完善防雷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防雷公共安全。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的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加强对农村雷电防护安全管理,强化防雷科普宣传,着力提升民众防雷减灾意识。

五、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估。开展风能资源开发的服务和评估工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服务。

六、大力发展智能化气象信息网络和气象观测业务

完善气象通信设施保障能力,优化升级地面网络带宽,满足气象业务和管理集约化需求。建立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运维平台,构建 “全业务、全要素、开放性、一体化、可视化”的气象综合业务运行监控系统。支持配合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强化气象大数据综合业务成果运用。持续开展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以智慧气象为发展目标,以业务需求为牵引,大力实施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

七、加强优化基层台站发展环境

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铁岭县气象观测站搬迁工作。按照中国气象局有关规范和标准,大力推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业务运行环境和气象文化建设。着力改善台站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实现气象业务服务功能、科技特色、文化理念、民生保障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慧高效、环境友好、绿色安全的现代化气象台站。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完成国家观测站整体搬迁,搬迁后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考核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八、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强化依法履职和制度执行。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气象文化学习以及精神谱系教育,大力弘扬新时代 “气象精神”,注重涵育气象文化,深化气象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全面推进文明创建晋档升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团结、进步、和谐的浓厚氛围。

第四章  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项目

一、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按照国家和省气象局统一部署及布局,采用“自建+共建”模式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网,建设省市县一体化集约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业务平台。持续推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地面人影作业装备布局,建设一个标准化人影作业基地,升级移动式地面火箭作业装备,实施地面作业能力提升行动,建成业务基础设施完备、业务平台先进、信息化水平高、人影作业反应快、科技支撑能力强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及作业体系。在东部山区建设多要素自动观测站,增强灾害易发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气象保障工程

按照中国气象局有关规范和标准,升级国家气象站新型自动气象站装备,持续推动开展业务自动化观测。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观测业务要求的观测系统;升级完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实现灾害性天气的全天候、全类型监测预报报警。整合、集约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相关系统和平台,优化有关功能,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气象装备运行实时监控与应急保障系统。在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山洪地质灾害暴雨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和致灾强降水网格化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建设县级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并实现气象与水利、自然资源等信息共享。建立城市暴雨内涝(视频、水深)监测系统,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天气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拓展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开展乡村雷电防御综合示范点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建设,减少农村雷击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

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生产,完善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适应本县农业特色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大力推广“智慧农气”服务客户端功能。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推进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在设施农业生产园区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设备,配备棚内棚外自动农田小气候观测网、作物长势与农田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网(实景观测);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农业气象诊断、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推动榛子、大棚蔬菜、地瓜等特色农作物气象指标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

四、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气象台站基础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推进铁岭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建设,加强台站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改善各级气象台站工作生活环境,开展综合办公环境、居住环境、业务平面、文化设施等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台站、暖心台站建设,积极推进文化台站建设,补齐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短板。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统筹领导气象事业发展改革重要事项的体制机制,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二、加强多元投入

深入推进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强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格局,积极落实《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意见》,把发展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落实国家重点工程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地方配套资金,共同推进在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上迈出新步伐。

三、系统协调推进

加强规划及项目的前期论证及过程管理,扎实推进已立项项目建设、有序论证一批基础项目、科学谋划创新型项目,提升项目建设绩效。建立科学的协调衔接机制,规范本规划与观测、预报服务、信息化和科技创新体系的相互支撑关系,统筹实施。

四、实施考核评估

加强规划实施监测,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强化动态管理,提升现代化成果应用效益。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第三方评估,分析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完善发展指标统计,将规划实施情况与责任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挂钩,确保规划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