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时期是凡河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推进全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辽宁省、铁岭市及铁岭县工作部署,编制形成《凡河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规划范围为凡河新区主城区,总面积约53平方公里。《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凡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集中体现凡河新区管理委员会施政方针和发展思路,是政府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引领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三五”期间,凡河新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辽宁省、铁岭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家级园林生态城市、滨水宜居城市,以构建活力、智慧、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城区为发展目标,以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后台金融服务基地、北方水城、中国“慢城”为发展定位,着力构筑“实力凡河”、“创新凡河”、“幸福凡河”、“和谐凡河”、“生态凡河”、“开放凡河”,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服务业不断提质增效。凡河新区初步形成以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莲花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游客接待量日益增多。以蟠龙山旅游、星悦南岸水世界、万亩花海等游乐项目为支撑,形成了集吃、住、行配套,游、购、娱一体的旅游产业。依托凤冠山自然环境优势,形成了集数码影视基地、动漫文化基地、文艺长廊、书画展览、演出厅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丰富了大众业余文化生活,有力带动全区产业结构升级。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近程旅游市场为主,中远程旅游市场为辅的市场格局。现代物流业加速集聚发展。形成了以东北物流城为龙头,以农产品交易展示中心、铁岭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和仓储配送等形式的物流产业集聚区。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涵盖建材装饰、家具家居、纺织服装、皮革皮具、农副产品、汽车、农机及配件、文化产品、五金工具、机电水暖、交易仓储、配送、货运、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服务需求。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新都购物中心、大船Mall综合体等商业载体,特色商业街快速推进,批发交易向市场园区集聚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向主力商圈集聚发展,为建成东北地区批发市场高地、时尚购物天堂、旅游之城、美食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建设成效突出。五年来,凡河新区各项规划编制顺利完成,规划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了以新区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以新区总体规划为法定文件,以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为承接的规划系统。圆满完成澜沧江公铁立交桥U型槽路面渗水维修改造工程。修复破损红色沥青路面3万平方米。城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住小区燃气管道覆盖率100%。完成“九路一场”(金沙江路、鸭绿江路东段、嘉陵江路、泰山路、昆仑山路、长白山路、衡山路、庐山路、澜沧江路、新时代文化广场)绿化工程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3.27%。构建机扫、人保相结合的环卫作业模式,道路清洁率100%,环卫机扫率95%以上,5G基站覆盖率30%。
城市管理取得新进展。社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凡河新区目前有如意湖和莲花湖2个街道,14个社区。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约15215平方米,高标准建有“二站四室”,即社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室)、办公室、活动室、医疗室和警务室。物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物业企业台账。以浅水湾小区整治为突破口,规范物业企业服务,着力解决私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车辆乱停乱放,侵占绿地等现象。深入推进实施网格化管理,坚持跟踪治理,明确综合执法范围,确保管理精细化、整治规范化、效果长效化。创新农民新村十区12万平方米住宅物业管理新模式,小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提高执法效果,全面清理“野广告”、小招贴、破旧条幅、招牌等城市顽疾。杜绝违章违法建设,整治城区内幼儿园违法圈占公共用地、私立围挡行为。餐饮业商户油烟净化设备安装率提升至75%。交通秩序不断改善。盘活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沟通协调公路、交通部门完善路网标识,保证市民出行安全。启动城市管理年专项工作。
城市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制定《凡河新区提升城市文明质量工程方案》、《凡河新区文明公约》等文件,市民文明素质较高提升。开展城市净化美化行动。对露天市场、占道经营、广告牌匾、机动车辆乱停乱放、代步车上道、宠物管理、文明祭祀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治理。建设e资源垃圾分类电子平台,进行垃圾分类综合利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引入社会资本,规划建设烧烤休闲区域。举办大型活动扩大新区城市影响力。成功举办“中国铁岭2018第三届国际徒步走大会暨铁岭市第十二届万人健步走”和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快闪活动。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区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开展研讨、调研,坚持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切实肩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职责。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精准脱贫,对辖区贫困人口逐一排查、认真识别,圆满完成脱贫任务。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域内水系和莲花湖湿地治理保护工作。强化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始终坚持“生态凡河”建设任务,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展开。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按照确立的教育培训业发展目标,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和教育综合水平稳步提高,基本构筑起从幼教、小学、初中、高中、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到远程教育的教育体系,建成幼儿园23家、中小学教育学校6所,其他专科院校7所。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基本形成了以市医院新区分院为主、各社区医疗服务站为辅的发展格局。现有铁岭市医院新区分院1所,医疗卫生服务站(含诊所)25个。新城院区医技科室部门日趋齐全,拥有2个干部内科病房和1个肿瘤内科病房、1个内分泌科二病房及急诊科。体育事业均衡发展。截至2020年底,拥有体育场馆33个,其中室内场馆16个,对外开放11个,尚未开放6个。现有区级体育中心1个,羽毛球场5个,网球场4个,乒乓球馆2个,社区健身路径24条。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不断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面对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凡河新区要把握发展规律,发扬奋斗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趋利避害,干在实处,走在全市前列。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弱项。城市群建设步入加速期,我国大城市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进程放缓,大城市面临迭代更新,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群也出现反向“归田”的意愿,城市、城镇、乡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从省市发展环境看,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及中发〔2019〕37号文件精神,明确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东北振兴的总体思路,着重指明了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方向。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各方协同发力,科学规划引领,配套政策跟进,聚焦优势扬长,激发活力补短,形成振兴发展强大合力。“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打造“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升级版,推进形成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经济新布局,重点实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宁东部绿色经济区建设。铁岭市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打造沈大物流大通道的区位交通更加凸显。“十四五”时期,铁岭市将全面构建“一轴两带一区”的全新经济发展格局,着力建设“四大功能区”,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区、县城和重点乡镇等城镇化载体,推进“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拓展区”建设,深度融入铁岭县“一核一轴两带”产业空间新格局,为凡河新区塑造铁岭市都市经济发展核心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从凡河新区自身看,区位优势和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凡河新区是铁岭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银州区共同组成铁岭的中心城区,各类城市资源和发展要素较为集中,城市人口基数大、素质高、消费能力强,商业业态丰富,服务功能完善。东邻抚顺市,南依沈阳市沈北新区,西接调兵山市,北接开原市,中环银州区,位于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中部城市群的连接带上,是沈铁经济一体化、沈铁城市同城化的重要区域。凡河新区加速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比较优势较为突出,改革发展的难题正在加快解决,进入了积厚成势、开辟新局的关键时期。
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比,对标经济社会五年发展目标,我区还有一些突出短板。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四个短板”尚未完全补齐,产业结构单一、高端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区域地位依然较低,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日益突出,本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民生和社会领域还有短板,治理水平尚未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健全。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准确把握凡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新的任务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战略思维,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掌握发展主动权,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领先一步,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快一步,在全省县区中争先进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六项重点工作”,创新城市建设,有效提高经济质量、社会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更加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时代凡河振兴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凡河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做到全面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统筹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科学调整新区城市发展空间,扎实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生命”融合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市场与政府、发展与安全、守正与创新、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进新城区经济社会、生态人文高质量发展。
坚持担当作为。瞄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方向,把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要求,引领铁岭市创新发展,助推全市实现创新突破的发展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凝聚奋进力量,发扬斗争精神,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书写凡河新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依托凡河新区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城市职能,对接铁岭市构建“一轴两带一区”新的产业空间格局以及“四大功能区”建设布局,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做大旅游、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凝心聚力,开创凡河新区发展新局面,努力将凡河新区打造成铁岭市(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东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辽北地区文旅康养基地和铁岭市数字产业基地(即一个中心三个基地,“1+3”发展定位)。
“一个中心”:充分发挥凡河新区作为铁岭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优势,不断增强全区文化建设,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人口集聚吸引力和承载力,建设铁岭市(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三个基地”:
——东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依托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在东北(铁岭)国际陆港产业园中的牵动能力,突出保税物流的核心地位,整合东北物流城、铁路物流基地、会展中心,发挥凡河新区交通优势,提升“长春—铁岭—沈阳—山海关”进出关横向物流大通道,打造东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
——辽北地区文旅康养基地:依托凡河新区“两河两湖”自然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医疗资源等,唱响“北方水城”,建设宜居生态型滨水新城,做大旅游产业。依托大型养老地产项目及铁岭市综合性老年人养护中心项目,建设国际康养中心,打造医疗康养旗舰城区。
——铁岭市数字产业基地:依托铁岭市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把握国家“新基建”、“实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等政策导向,谋划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大数据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链条化发展,重点在园区托管、园区赋能、创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咨询、投资融资服务等领域,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条布局,服务铁岭市工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市迈进数字经济新时代。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凡河新区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依法治区和平安凡河建设达到新水平,基本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明显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改观,基本建成生态宜居宜游品质城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建成立足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服务辽宁、辐射东北亚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引领沈铁经济走廊振兴发展的先导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区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全市振兴发展趋势和我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围绕振兴发展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全区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社会文明、民生改善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服务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招商引资和本地产业培育并举,商贸流通业、房地产、金融、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依托铁岭保税物流园区、东北物流城等新型开放载体,推进东北物流基地建设,跨境电商对现代服务业的贡献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承南接北、内外联动的“双循环”格局加快形成。理顺行政区划关系,推进财税、营商环境等领域的全面改革,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高,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更加完备,公共服务品质和城市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产、城、人、文等要素高度融合,建设成为铁岭市城市更新先导区。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到省市控制要求,蓝天、碧水、净土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精细化管理更加完善,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弘扬,塑造遵德守礼、见贤思齐、礼行天下的城市道德生态,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章 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办事方便、法制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区。围绕重点领域,紧扣关键环节,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不断提高改革成效,为凡河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重构新优势。
第一节 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区
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实现“办事方便”。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全省通办”改革,加快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建设,实现网上可办率100%。严格执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把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流程,推进“简化办”、“就近办”、“马上办”,提高办事效率。围绕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指导督促各街道、各部门落实改革措施,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良好”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好全区政法系统维护法制环境的职能,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文明执法、贴心服务,建设法治政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以及多元共治等新型监管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信用凡河”,全力打造亲商安商法治环境。
打造成本的洼地,再造投资的高地,实现“成本竞争力强”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非税收入,推动资本向更高效率方向流动,加大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用电用气成本等要素成本。提升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全面落实国家、辽宁省和铁岭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要求,引导和支持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健康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设立政策兑现窗口,推行政策兑现免审即享模式,全面梳理需要使用财政资金支付的行政奖励资助、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和产业促进政策,编制惠企政策事项清单,纳入营商环境事项管理,定期进行政策兑现效果的第三方评估。
营造良好的政治、自然、社会、创新生态,打造“生态宜居”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切实提高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打造一个富有时代感、有吸引力的幸福生活场景。营造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加快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全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节 建立城市人才入基层激励机制
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凡河新区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社区。引导规划、建筑、园林等设计人员走进社区。探索引才引智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基层干部队伍培养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营造多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企业合规合法经营,树立现代化、国际化企业形象。
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鼓励金融机构扩大金融服务供给,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绿色金融创新,重点在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数字经济等产业增加资本供给,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新金融资本供给方式,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坚持“竞争中性”原则,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等方面对各类企业平等对待。科学界定知识产权归属,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跨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垄断和不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秩序、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破坏公平竞争行为。
第四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市场供应体系,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科学规划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共设施用地及坑塘沟渠、水域等非建设用地,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确保土地供求平衡。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不断创新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增加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推进绿色金融创新。
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户籍限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依托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快推动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
第四章 促进质效提升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增强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能力,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现代化的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现代高端服务业
数字经济。依托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工程,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助推铁岭市企业有序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上云”,创新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能力。抢抓国家“新基建”大机遇,加快推进5G技术、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5G+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等场景应用,打通行业产业链、价值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支持企业探索基于标识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多源异构数据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
总部经济。以新台子新城、腰堡新城、专用车生产基地、东北物流城等为服务对象,重点发展综合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和中小企业总部等总部经济产业。依托中心商务区、现代服务产业区(MSD)等区域,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中心商务区,重点引进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企业和中央、外省市大企业总部。现代服务产业区,重点引进国内外企业设立综合型总部和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等各类功能型总部。
会展经济。以专业性会展和品牌会展为重点,发展特色会展经济。提升区域性会展中心服务功能,积极承办大型会议和专业展览。依托新区的重点产业和重要发展方向,引进和培育国际化程度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新能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等大型专业展会,打造“北方水城”博览会等知名会展品牌,形成常态化会展发展格局。
旅游休闲业。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精品项目,以凡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为载体,培育特色生态旅游小镇,打造铁岭市文旅产业核心区。依托莲花湿地、如意湖酒店、星悦南岸水世界等组团,打造天水河旅游综合体。依托金峰小镇温泉度假旅游,建设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精心策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谋划旅游活动,提升凡河新区文旅产业链。继续举办莲花节、垂钓节、摄影节、龙舟赛等特色旅游活动,发展休闲度假、湿地观光、城市观光。加强与沈阳、长春、北京、环渤海和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的合作,发展区域和国际旅游。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新建一批星级酒店、精品酒店、高档会所、经济型酒店、特色餐饮酒店和配套商业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搞好旅游服务,规范旅行社发展,发展旅游特色商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逐步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商业地产。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严格房地产市场监管,精准施策,保持地价、房价、房租水平在合理区间,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完善物业管理新模式,实现全区城市建成区住宅物业管理全覆盖。有序发展商业地产,优化房地产业内部结构,带动金融、信息、商贸、商务、会展、餐饮、娱乐等行业发展,优化住宅地产结构,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住宅房产体制,完善社区购物、娱乐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房地产开发商,打造高端城市综合体,推动商业地产、物业经营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房产租赁活动,建立和完善房产租赁信息登记和共享机制,提高房产资源利用率和交易透明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金融业
发展目标:以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构建为重点,建设金融业集聚区,逐步形成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定位:依托铁岭金融广场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发展高效安全、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业,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服务全市实体经济的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辐射全省、服务辽中南城市群、对接全国,具有较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区。
发展策略:实施“区域聚集、产业聚集、政策聚集、资源聚集”的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和凡河新区较缺的公募基金、创业投资、保理、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金融机构,补全金融产业链条。不断做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提升金融业发展活力。重点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以及有实力的证券、期货、保险机构设立凡河新区分支机构,促进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总部、全国性金融分支机构、要素交易场所和高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集聚。
2.研发设计服务业
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凡河新区在移动通讯、专用车研发、纳米科技、通信网络等领域的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吸引和培育相关的研发创新机构、孵化中心,鼓励周边产业区、物流园区在该区域设立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
发展定位:把凡河新区建成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重要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创新基地,打造辽北重要的工业设计基地。
发展策略:加速培育工业设计主体,推进服务型制造。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落户凡河新区,鼓励龙头企业剥离工业设计部门成立独立的工业设计企业。支持优强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设计中心,支持专业科研院所强化工业设计功能,为全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建设一批示范性、开放式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探索工业设计创新推广方式,鼓励工业设计机构与制造企业加强对接,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模式升级。
3.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发展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创新创意中心。
发展策略:推动新闻出版业、动漫游戏业、广播影视业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力量打造文化创意和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区。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和研发能力,实施文化数字化、精细化、网络化服务工程。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培育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3D打印和绿色印刷等新业态,重点打造VR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新区文化产业园区,重点鼓励工业设计、网络新媒体数字内容等产业。提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旅游业、酒店业和餐饮业等配套产业的服务质量。
4.现代物流
发展目标:整合现状物流平台、资源、信息,推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电子商务、B2B、B2C等现代物流手段,打造集产品商品展示、交易、仓储、配送、货运、电子商务、金融结算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物流产业集聚区。
发展定位:依托东北物流城、辽宁顺泰公路港、铁岭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基地等物流基础设施以及凡河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吉黑两省和蒙东地区出海进关的大通道建设,打造铁岭市外向型经济体系和“一带一路”东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及重要节点,推进“中国东北陆港”建设。
发展策略:推进保税物流中心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完善功能政策,拓展新型业态,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产业配套等综合竞争新优势,建设成为综合保税区。推进东北(铁岭)国际陆港产业园建设。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从低水平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向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培育一批标杆物流企业和服务品牌,推动物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转型,建设智慧物流新生态。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整合与建设。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建立公路、铁路、航空、海运无障碍接驳的综合运输系统,实现多种类运输方式的有效转化和衔接,形成现代化物流网络格局。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大力引入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物流供应链资源整合、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专业第四方物流平台,推动本地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优化物流企业结构,提升凡河新区物流产业的行业竞争力。
5.数字服务业
发展目标:围绕数字产业领域,重点培育发展5G技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全市数字工厂和智慧社区等众领域数字化建设。
发展定位:全力推进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数字铁岭”建设的主阵地。
发展策略:依托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抓抢5G基站等“新基建”机遇,推进数字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助推数字铁岭建设。以数据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服务全市企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数字技术服务与物流、电子商务、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融合发展,拓宽数字化应用场景。
第三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
1.建设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发展目标:依托大型商业综合体、露天消费综合体、特色商业街、集贸市场等,促进楼宇经济、街区经济、社区商业、夜经济等繁荣发展,促进商贸业集聚发展。
发展定位:辽北高品质购物中心。
发展策略:壮大专业市场。依托辽宁顺泰公路港、凡河新区露天消费综合体,主动对接沈阳大型专业市场,培育汽车、农机、机电、家电、家具、建材、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壮大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商业商务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发挥商旅文体结合的综合效应,完善功能定位和设施配套,创新特色街区开发经营模式,全面提速商业特色街区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美食街、都市夜市区、历史文化街区、土特产街区、时尚购物广场等,使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城市重要标志。积极发展“夜经济”。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夜经济”主题活动,繁荣消费市场,突出各地特色,夯实“夜经济”促消费发展载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以特色美食、商业夜市、文化娱乐为内容,推动“夜经济”向多领域、深层次、品牌化方向发展。
2.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发展目标: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条件、卫生健康体系和区位优势,建立健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区域诊疗、智慧医疗、养生养老、康体保健等健康服务新业态,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发展定位:打造辽北休闲康养基地。
发展策略: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增加服务供给,推动多元化办医格局。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及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建设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加快推进集医疗、养护、康复、托管、临终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养护中心建设。
3.发展家政服务业
发展目标:依托职业教育资源,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培育家政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形成区域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家政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定位:打造辽北地区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
发展策略:支持职业院校增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对获得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学历的学生,颁发家政服务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培训与就业衔接,鼓励家政中介机构开展家政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月嫂、育儿嫂、保洁等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帮助其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家政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服务融合发展。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业态
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行街建设,加速5G商用技术垂直落地,建设集“吃、住、行、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生活服务区。搭建大数据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平台,推动传统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重点推动农业、工业、卫生健康、教育、信用、交通、旅游、环保等行业和领域大数据应用建设。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消费模式,发展“宅经济”“线上经济”“电子商务”、“无人销售”“健康养生”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引导实体零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鼓励大型商贸超市、商业综合体开展线上订单、线下送货服务,引导企业运用开发APP小程序、公众微信号、VR实景体验等多媒体工具开展营销活动。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之城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旅游资源、交通优势及发展基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特点,发展绿色经济、生态产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北方新型生态之城。
第一节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以“气化辽宁”行动方案在全区落地实施为主线,以俄罗斯天然气管线贯通为契机,加大天然气利用范围和力度,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燃煤消费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倡导绿色旅游消费。依托如意湖、莲花湖、星悦南岸水上乐园、蟠龙山等“北方水城”及山地森林等资源特质,全面提升“湿地城市、水岸乡村”旅游形象,深入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行动,加快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创造绿色服务经济新动能,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首选周末度假区、凡河生态旅游集聚区。
推进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生态文明浓厚氛围,提升低碳绿色环保意识。继续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推行全面环境教育。广泛开展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创建行动,推广新型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清洁生活。积极推行绿色出行,优化公交线路,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完善自行车租赁系统,优化布局客流集中区域自行车停车场,建立城市快速公交系统,打造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行家庭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二节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建设。以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打造绿色生态廊道、河湖湿地景观、生态经济示范带为契机,形成以北部莲花湿地生态“绿肺”、辽河“绿带”、中部凡河“绿廊”为主的生态功能区划,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打造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生态结构体系。逐步加大区级财政在绿地养护上的投入,合理开辟沿河、沿渠和沿路绿地,抓好城市公园、中心绿地和主要街道绿地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水系建设机制,积极推进水系建设,加强湿地水域保护,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网络。
加强凡河流域综合整治。按照《铁岭市“美丽河湖”评定管理办法》,分批分期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工作。推进凡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水质监测监管体系。实施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对堤岸进行除险加固,加快推进凡河流域河道疏浚。
第三节 持续推进环境保护“三大工程”
继续实施蓝天工程。继续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道路运输和工地扬尘监管,全面整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有序推动禁止焚烧“纸钱”、禁止(限制)燃放鞭炮工作,集中治理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深入推进碧水工程。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如意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建设辽河生态廊道,严守生态红线,强化水土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水土综合整治,加强湖、坝、沟、渠的恢复与治理。建立基于环境容量的水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环境监管动态实时监控系统,全方位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
深入推进绿城工程。全面施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切实提高绿色生态城市水平,保持和扩大绿地面积,不断提升绿化品质,打造新型花园城市。
第四节 加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实施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环境治理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等制度,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景观。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考核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诉讼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健全城区环境治理和管护体系。落实国家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导意见有关区级政府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导向制度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健全环境监管监测体系。用好“12369”环保举报热线,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推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构建数字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加大监测技术装备应用力度,建设智能环保体系。建立环境应急救援网络,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事故应急演练。全面调查重点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推进环境卫生设施、道路交通、市政管网、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高效、安全、绿色、智慧的现代化新城。
第一节 提升城市聚集力和区域影响力
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城市赋能,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和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推动凡河新城区高质量发展。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提高新建小区绿地质量,塑造城市新风貌。推进智慧、数字、海绵、生态和产业“五城”建设,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绿色低碳、智慧人文的现代化城市。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凡河新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高新城区抵御灾害、降低灾害损失能力,建设韧性城市。加快解决新城区缓建工程,重点解决上海新天地项目、天力皇冠假日酒店项目、凤冠山南地块、泽沐商业项目等。
开展城区园林绿化工程。落实《铁岭市2020年—2022年城市管理年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家园。完善养护管理细则及考核管理标准,聘请专业园林工程师进行考核,规范园林养护工人日常工作,在除草、松土、水分管理、施肥、防病、除虫等日常养护方面提高管理细节,规范作业内容,更好的利用现有人力,达到再不增加养护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养护效果。重点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和水肥管理工作,确保不同时段采取不同措施,提高植物成活率。加强园林看护工作,完善巡查队伍及巡查机制,设立长效监管机制,在人员聚集区设置温馨提示牌,减少人为因素对花木、草坪破坏。
促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配备分类清运、密封性好、压缩式收运车辆。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厂网配套、泥水并重”要求,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管网收集能力,积极推进管网“雨污分流”,实施混错接、漏接、老化和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大力提高城区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品质,吸引人口和资源向城区集聚。
多措并举提高城区人口吸引力。完善户籍相关的待遇,解决或完善新区居民的养老保险、婚姻登记、儿童防保等问题,提升落户新区的便利性,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学区房效应,加速居民向新区迁移。放宽引进人才或者农民工进城落户条件,吸引外市或周边人员来新区落户。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新城区户口性质。完善居住证管理有关规定,实施以证管人和以房管人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暂住人口管理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人口综合管理架构和网络,实现以社区为平台的人口属地化管理。实现人口管理信息的共通共享,建立新区统一的人口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人口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和变动信息。
第二节 优化交通市政设施
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实施沈铁城市轻轨工程,加快完成新区枢纽站与沈阳地铁2号线轻轨对接建设和“沈铁快速公交”建设,提高沈阳经济圈对铁岭地区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建设六盘山路(昆仑山路—高铁西站)道路、长白山路直通银州区汇工街道路、黑龙江路经哈大铁路、光荣街南段、到102国道的道路,缓解新老城区交通压力,推进凡河新城与邻近地级市城区、乡镇等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配建专用停车场,在新都市场周边黄山路及嘉陵江路两侧路边公共区域施划611个停车位,彻底解决新都市场周边停车秩序混乱等问题,规范静态停车秩序。鼓励建设立体停车库,缓解医院、学校、大中型商场和办公区等人流密集区停车难问题。
保障对内交通安全。坚持科技强警,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指挥调度信息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科技化水平。及时调整施划路段标线、指示牌、斑马线及彩色防滑标线等,适时按需布设安装视频监控违法抓拍点位、信号灯及电子警察等,规范交通秩序,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完善市政管网设施。改造供热管网,对城区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进行改造。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推进污水管网一二三四期维修改造,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排水防涝系统,加快城区防洪排涝疏通改造。加快构建清洁、安全、可靠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优化能源结构,有序发展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推广。积极开展电能替代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继续加强电网建设,优化主干电网和区域电网结构,提升电力能源保障水平,推进智能绿色电网建设,满足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等发展要求。
第三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深化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依托现有基础集约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强化标准协同、系统对接,推进应急、市政、交通、卫健、社区等公共领域部门间数据整合共享。集约建设数据中心,结合场景需求,建设综合性、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公共领域智慧化应用,支撑新区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推动智能智慧小区建设。通过云平台实现所有小区安保系统共享,普及智能门禁、车禁、快递箱、电动车充电桩,对供热、供水、供电、燃气实施智能监控监测,配备智能监测报警处置,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
第四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技术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持续优化基础薄弱地区4G网络技术覆盖,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推动家庭宽带千兆、百兆接入普及。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探索开展无人机、机器人运转所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医疗废弃物处理智能设施部署。
强化网络安全能力保障。建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做好网络安全与智慧化改造一体化推进。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要求,完善智慧化改造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认真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采购服务、国家密码管理等有关规定,采购部署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具备与智慧化水平相匹配的体系化安全防护能力。
第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立足自身优势,寻找契合点,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和“一体两翼”全省开放战略,紧密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加快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构建国内外相互促进新的开放格局。
第一节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组织企业参加厦洽会、东盟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阿博览会等各类国内知名展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各类博览、展销平台,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提高凡河美誉度和产品品牌知名度。探索在日韩、“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口岸城市建立凡河特色产业园及物流仓储设施。支持企业抱团出海,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和内涵,积极扩大企业境外经营合作。
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快对外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务环境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规则体系。推进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主动对接建设需要,找准凡河新区发展机遇,建立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投资促进机制。健全对外交流机制,争取国际性组织、商务代表处来凡河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友好往来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商会在国际国内交流沟通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籍人士在凡河新区生活工作服务机制。
第二节 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和层次。促进贸易与产业互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外贸骨干企业,壮大外贸企业主体队伍,加快拓展北美、欧洲等优质市场,做大日本、韩国等东北亚核心国家市场,积极培育中东欧、俄罗斯、东盟等新兴市场。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申请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培育引进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建设“海外仓”、“海外展示中心”等配套平台,健全报关、支付等跨境服务,实现区域产业抱团发展。积极搭建集融资、信保、通关、物流、结汇、退税为一体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业务效率,助力小微企业运营成长。加快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将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出口的重要服务贸易集散地。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深入贯彻外商投资法,鼓励外资重点投向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医疗保健、技术检测等服务业领域,促进产业集聚特色发展。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企业以资本入股、技术入股、管理等方式参与本地企业的改造提升,探索企业以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构建有利于商务沟通的合作环境,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方向,选择产业契合度高、具有产业上下合作空间的国外城市,新缔结1-2个友好城市。打造品牌性利用外资活动,广邀外资企业来考察,持续加强内外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
第三节 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思路、优化布局,不断提高与全省其他地区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加强与京津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中国(辽宁)自贸区等地的对接合作,在放大凡河新区比较优势中促进全区加快发展。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以“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通过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扶持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壮大规模,着力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地。发挥凡河新区自身优势,推动本地区比较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地区发展,重点在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深度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借鉴“四个着力”和“三个推进”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标对表,拉高标杆。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核心,以沈阳市为龙头和腹地支撑,积极推进产业协同互动发展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发展壮大旅游业、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产业,主动接轨沈阳,借力沈阳优势,推动战略性合作。依托东北物流城、铁岭保税物流中心,构建大东北运输物流网络,充分利用沈阳自贸区、于洪区铁路货场等对外合作载体,抓好政策衔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奋力推进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体发展。
深度对接中国(辽宁)自贸区。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主线,以建设辽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为目标,深化同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航运物流、口岸通关、跨境电商、股权交易、资产交易等方面合作,着力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简化金融机构准入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推广“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动铁岭市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向沈阳、大连看齐。推广内陆“无水港”通关模式,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打造辽北国际物流港。
第四节 构筑卫星城区新平台
依托毗邻沈阳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以构筑沈阳卫星城区为目标,主动对接,强化跟踪,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加快莲花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和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盘活大船Mall综合体。推进文化旅游城项目尽快建成运营,尽快形成商气、人气,打造汇聚区域知名业态的旅游胜地。依托莲花湖湿地国家公园,加快莲花主题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落地建设。强化重大旅游项目包装、推介、招引、落地,加快将凡河新区打造成为中国东北乃至全国城市游乐新中心。
第五节 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继续按照市、县两级政府要求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招商引资活动,结合凡河新区实际,围绕土地资源招商,开展房地产开发、养老地产、城市综合体、体育文化等项目招商。围绕金融保险业招商,以增强新区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围绕商贸物流业招商,重点是以物流城、保税区为依托开展项目招商。围绕旅游产业招商,依靠莲花湖湿地、如意湖等现有旅游资源招商,积极整合和发展旅游产业。继续开展飞地招商,打造全省“飞地经济”共建载体样板,按照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安排,充分利用铁岭县工业园区资源,大力引进工业项目,拓宽新区经济发展渠道。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优质的营商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第八章 建设幸福凡河新区 人民共享振兴成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节 巩固脱贫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战略定力,坚决防止返贫,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以及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保持有力督导,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坚持督促检查,有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扎实落地,层层压紧压实整改责任,持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第二节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引导高校培养高层次、产业发展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构建城乡统筹就业政策体系,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体系,努力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均等化服务。
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结合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需要,明确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等指标任务,重点加强对新成长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出增加培训供给、完善培训补贴政策等的具体举措。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落实省市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多措共举营造“双创”新局面。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简化失业保险申领程序,落实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调整机制。
健全社会综合救助机制。加强弱势群体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政策体系。落实针对贫困儿童与家庭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和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清单。加强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以重点群体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社保信息库建设。根据省、市社保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具体要求,在社保信息库实现跨省、市联网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社保信息库建设,阶段性的实现参保人员跨省、市社保调转业务。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多种形式加强监督,排查薄弱环节、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
第四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制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惠率。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力度,提高普惠制幼儿园教育服务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就学升学考试机制,促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内涵,树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建设思路,构建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一体化业务系统平台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引领驱动作用。
第五节 加快建设健康凡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建设综合医院为契机,加快升级医疗联合体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继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政府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机制、价格确定机制的调整,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进一步提高医保覆盖面,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贫困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就业人员早参保、连续参保。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能力。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和重点人群主动筛查,最大限度发现患者。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性病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初步救援能力。适时开展卫生应急规范达标创建工作。全面加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反应能力,防止重大卫生事件发生。
第六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构建社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重点增加护理型养老床位。完成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实现共建共享目标。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老年人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助服务网络,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线上线下等老年需求服务项目,逐步建立“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机制。
第七节 建设平安凡河
加强智慧公安建设。建立现代化指挥调度中心,推进警务室与社区街道合署办公。依托“智能安防小区”建设,推动形成数据智能采集、管理高效有序、防范智能有力的智能安防智慧社区警务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智能安防小区”实现全覆盖。
加快智慧警务建设。按照“一区一警两辅”充实做强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配齐移动警务终端等设备,安装相应APP,实现信息汇集、身份识别验证、综合查询等功能。全面落实社区民警进街道社区,创新发展网上网下群防群治、治安耳目建设,全力培育平安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精细的社区民警、辅警和群防群治力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
第九章 发挥制度优势 推进治理水平现代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制,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建设法治政府。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机制、风险评估机制。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决策咨询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行政权责,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建设法治社会。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建全数据、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工作机制,实现打、防、管、控协调联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资源整合,推进信息资源合作共享、互联互通,提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培育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和法律服务专业队伍,推进覆盖新区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努力将法律服务向就业、就医、就学等民生领域拓展延伸,提高服务质量。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推进法治社区建设。
推进法治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宣传宪法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具有凡河新区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纳入新区建设规划设计,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监管、智能环保、智慧政务、智慧司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网络、区块链等技术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融合,切实构建起城区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安、应急管理等多领域网格化管理格局,不断提升网格化治理效能。
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基层服务联动的网络治理体系,整合综治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职能,构建平台化、网格化、一站式快速反应治理机制、服务体系。推动人、财、物等资源随同社会治理重心向街道和社区下沉。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通道,完善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帮扶制度建设。
突出网格管理。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要求,对照网格员的工作职责,细化社会治理、党建、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文明城市等工作。通过对所属网格内的党员、志愿者等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以片带面,以面带块,上下联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工作格局,以实际行动做好服务辖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持续推进全民学雷锋共建文明城活动。推动文明新区建设,带动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升。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老党员、关爱军烈属、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各类评选活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浓厚氛围。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新区居民自觉约束社会行为,建立社会道德风尚引领机制。
第四节 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抓好源头治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依法管理,理清职能职责,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坚持社会共治,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应急、市政、交通、卫健、社区等公共领域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五节 建设诚信凡河
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全社会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大力促进行业守信自律,加强信用服务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企业诚信经营。
第十章 加强保障工作 如期实现规划目标
《凡河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指导凡河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战略性纲领,凡河新区上下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创新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完善推进机制,共同促进《纲要》落实。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发挥凡河新区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障纲要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纲要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奋发进取、担当作为。引导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动真碰硬,在振兴发展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群众口碑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激发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注重干部专业能力培养,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力。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持续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建设、续建项目抓投产、技改项目抓创新”,落实项目帮扶制度,加大项目调度,及时梳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承办部门,限时跟踪解决。
加大项目资金保障。做好财政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升经费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争取新时期国家政策资金和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补齐财政资金缺口。及时兑现国家及省、市各项财政扶持优惠政策,推动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完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环境,加大资金多元化筹措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的用地范围,优先保障民生、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领域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土地,重点引进建设优质高效产业项目,建立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项目库,支持“腾笼换鸟”。合理规划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节 健全规划落实工作机制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常态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制定凡河新区本级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区规划体系。强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引领地位和作用。
健全工作机制。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按照“三重一大”的任务部署,对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分解落实《纲要》提出的规划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工作制度,推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配套、政府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优化纲要修订调整机制,全面保障纲要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拓展监督渠道。持续开展综合督导督查和巡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闭环式”抓落实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加强规划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监督问责机制,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对规划的监督作用。完善问责机制,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年度计划、改进政府工作绩效和考核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