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铁岭县蔡牛镇,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丰收的喜悦。
沉甸甸的玉米压弯了秸秆,金黄的稻穗随风翻涌成浪,南长村的稻田里蟹肥稻香,红崖村的雪葱田边采收正忙……
这片被丰收包裹的土地,正以“预计粮食总产量突破2.5亿斤”的亮眼答卷,书写着“耕有所获、种有所得”的振兴新篇。
科技为笔“粮袋子”越装越满
秋风吹米香,新粮喜归仓。眼下,大田玉米已进入收获期,金灿灿铺满了大地。蔡牛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的万亩农田里,到处是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伴随着收割机的阵阵轰鸣,颗粒饱满的玉米经过摘穗、剥皮进入车厢,堆得满满当当。
“以前种玉米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增产高效,亩产达到2000斤!”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站在田间,看着籽粒饱满的玉米穗,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笑意。
近年来,蔡牛镇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张庄模式”为抓手,把农技、良法推广送到田间地头。建立“合作社+农户”托管模式,统一良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解决小农户“种不好、收不动”的难题;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通过免耕少耕、科技赋能、集约管理、党建支撑等多种方式,切实维护土壤健康及可持续发展;邀请沈阳农业大学专家驻点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让每一寸土地都“吃得准、长得好”。
正是这一系列举措赋能,让蔡牛镇的粮食产量稳定攀升,今年预计全镇粮食总产量可突破2.5亿斤,创下历史新高。
产业为脉“菜篮子”丰富多彩
迎丰收,不仅要“收得多”,更要“卖得好、附加值高”。在蔡牛镇,丰收的意义早已不止于粮仓满溢,更延伸到特色产业的“全链条增值”中。
暮色时分,走进蔡牛镇南长村“稻田养蟹”生态种养基地,只见随风轻舞的稻穗颗粒饱满,三五成群的河蟹在稻田里“横行”游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稻蟹共生’模式让一亩田有两笔收入,水稻亩产1200斤,河蟹亩产20多斤,‘稻蟹共养’产生的综合收益可达到2250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5倍。”南长村党总支书记石洪磊笑着说。
不只稻田蟹,蔡牛镇的产业版图正不断扩大。
近年来,蔡牛镇坚持深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快“三农”事业发展步伐,坚定不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增绿。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振兴图景,正在蔡牛镇的广袤田野上徐徐铺展。“张庄模式”创新引领农业技术推广,十万亩土地焕发新生机;党建领航点燃产业兴旺新引擎,缤纷鲜花铺就条条富民路;南长稻田蟹、红崖雪葱、二公台马铃薯等特色农业品牌持续壮大、声名远扬。从“单一种粮”到“多元增收”,“蔡牛经验”走出了“强村富民、多元融创、三产融合”的“铁岭步伐”。
2.5亿斤粮食产量的背后,是蔡牛镇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生动实践,更是全镇上下扎根土地、干事创业的实干成果。从黑土地里长出的“科技庄稼”,到产业链上延伸的“增收密码”,蔡牛镇不仅守住了“粮袋子”的稳稳幸福,更拓宽了“菜篮子”的致富路径,让“丰收”从一季的喜悦,变成全年的底气。
如今,这座辽北小镇正以丰收答卷为新起点,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描绘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