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山河壮丽,旱涝保收咱的黑土地。”这是大多数人对于黑土地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实际的农业耕作中,春季风大、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还有各种病虫害的来袭,都曾经影响着农民们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收成。
随着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正在向现代化转型。近年来,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持续发力数字化种植等智慧农业,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走出了一条能真正实现“旱涝保收”的“张庄大道”。
藏粮于技 数字化种出“智慧田” 田地化身“科技馆”
走进张庄合作社与中国农大、沈阳农大、四川农大、中国农科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和涉农部门共同打造的1060亩智慧农业基地,乡村清冷的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科技的味道,亩均一台农业仪器设备就是张庄合作社智慧农业的最直观体现。
多功能气象站、农情信息采集仪、智能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四处张望的摄像头不间断地采集信息,还有每两亩一个的诱捕器,可以覆盖500亩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在视线不及的地下,各种探针一起插入地里的各种传感器,监测土壤温湿度和土壤氮磷含量。这些智能终端采集的信息借助5G网络实时传输到合作社的数字农业园区指挥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整个园区的实时画面,以及田地里的土壤墒情、虫情、苗情、灾情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信息,通过系统分析比对,为合作社提供生产指导和辅助决策。
“过去种田靠经验,现在用数据说话,省时省力,还增产高效。”站在数字农业平台的屏幕前,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指着显示土地相关信息的画面说:“以前种地,都是农机手人工作业,种出来的地垄宽不一、垄高不等,出苗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光照不一、水肥供应不均匀的问题,产量根本上不去。在利用北斗导航进行定位后,无人驾驶拖拉机把地种得像线似的,垄距相等、株距一致,每亩地最少能多种出100株,100亩地就能多规划出4亩玉米。而且实现标准化种植后,后期追肥、浇水、打药的效率都提高了,产量明显提升。”
“耕种管收”都透着智慧味,张庄合作社智慧农业基地就是数字时代下“藏粮于技”的典型案例。实时监控系统等智慧设施,实现了农业生产全链条智慧化管理,将各个环节衔接得更加紧密,减少了不必要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品质。目前张庄合作社智慧农业基地已将所有数字监测系统进行串联,基地单产突破2000斤,年销量扩大到1300多吨,销售额在350万元以上。
藏粮于地 科技守护黑土粮仓 万亩粮田变“良田”
东北到了现在这个时节,田地里已经覆上了一层皑皑白雪,黑土地本来的面目若隐若现,黑白交织正应了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名号。
提到黑土地保护,赵玉国更是满脸骄傲。当地农民习惯了对自家农田的精耕细作,每年秋后春耕前都要反复翻整,风一刮就会破坏地力,尤其在铁岭,十年九春旱,春季风大、回暖快,黑土层全被刮跑了。“合作社采用不翻地的耕作技术,能有效地保护黑土地,同时也有助于抢农时。即使头两年会对产量有一些影响,但从长远看,利绝对大于弊。”
张庄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至今,经过多年实践,已经总结出三种用养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即宽窄行模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条带耕作密植免耕精播模式)、免少耕模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免少耕播种模式)、垄作模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垄作种植模式),这三种模式共同发力,保黑土与增产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赵玉国表示,合作社推出的这三种保护性耕作模式,都是基于当地常用的农机具,完全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利用大数据、遥感无人机、AI等技术,对土壤营养、品种种植、肥料使用、环境监控、病虫灾害等实时数据进行全域匹配分析。实时拍摄农作物田间生长情况,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壤肥力区域分布数据,结合各农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实地试验研究成果,对黑土地实施用养结合,真正实现了科学种田。
“我们过去种地每年都要收拾地,非常累人,合作社教我们‘懒汉式种田’,说能保护土地,还能增收。一开始我们也不相信这样还能种好田,但是一到秋天,我们去试验田一看,产量确实上去了。”铁岭县蔡牛镇大北地村的庄稼老汉刘大爷对于张庄模式表达出了自己的认可。
同样的种子,同样日耕不辍,但由于耕作方式不同亩产相差可超过百斤。合作社实施保护性耕作10800亩,2023年高产试验田亩产量2160.37斤,普通试验田亩产量2003.88斤,亩均产量1852.3斤,产值2000.484万元,总收益332.3万元,节支37.1万元。
张庄合作社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走在前列、敢为人先,探索总结出的这三种模式具有耕作简单、便于示范的特点,在辽北平原地区可进行大范围推广。
“近年来,我们合作社不断发展数字农业,向科技要生产力,从春耕、夏管、秋收、冬储,都用上了5G技术。”赵玉国对于张庄模式这样总结道。看似普通的一穗玉米,从它还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颗粒饱满成熟,贯穿其中的都是“数字”的力量,“张庄模式”俨然成为数字乡村在铁岭的本土代名词。
张庄合作社发掘探索出的“数字密码”从保护黑土地出发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方面提升,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未来,数字乡村也会在辽北大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持续释放能量,播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