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岭县依路工业园区的一处企业厂房里,一个个印有大米图案的包装袋正从印刷机上缓缓吐出。“这是我们刚调试成功的环保水性油墨,专门用于印刷粮食包装袋图案,现在外地的米厂都来企业订货。”铁岭海欣工贸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伟建指着生产线,语气里透着兴奋。
这家扎根铁岭18年的油墨企业,正以一场“绿色革命”改写东北印刷包装行业的生态——从传统溶剂型油墨到省内首家量产环保水性油墨,从服务本地小厂到叩开全国高端市场大门,海欣用油墨勾勒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十年磨一剑
从普通袋子到高端定制的跨越
“2007年建厂时,我们主要做化肥和大米袋子的印刷油墨,一卷膜赚不了多少钱,靠走量生存。”张伟建回忆起接手企业的初期,厂房里堆满了溶剂桶,刺鼻气味能飘出半里地。当时受东北印刷油墨市场的特殊环境影响,海欣只能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
转折发生在一次展会上,张伟建看到南方企业推出的环保油墨样品,“同样印刷大米袋子,人家的油墨不刺鼻,还能通过食品级认证,价格比我们高出不少却供不应求。”回到铁岭后,他连夜召集技术团队开会:“必须搞创新,不然迟早被淘汰!”
说干就干。企业先后投入800万元更新设备,将传统的三辊研磨机换成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产能得到大幅提升。最关键的突破是2023年启动的扩建工程——占地20亩的新厂房里,一条全封闭的水性油墨生产线正在调试,“这是我们和沈阳化工大学联合研发的省内首条水性油墨终试线,今年9月份就能投产,年产3000吨不成问题。”张伟建敲了敲不锈钢罐体,“你看这管道都是食品级材质,连油墨储罐都带恒温控湿系统,精度达0.1℃。”
如今的海欣早已不是当年的“小作坊”,甲类库房配备智能消防系统,丙类库房整齐码放着进口树脂原料,研发中心里工程师正用光谱仪调试最新的“通用蒸煮一体化油墨”。“这种油墨能扛住121℃高温蒸煮,给罐头、方便面料包印刷都没问题,去年光给沈阳一家食品厂就供了500吨。”张伟建拿出样品册,从大米的包装袋到精装月饼盒,海欣公司的油墨几乎覆盖了生活消费全场景。
产学研破局
从“等订单”转为“造需求”
“很多人以为油墨就是‘颜料+溶剂’,其实核心在树脂配方。”在海欣的实验室里,研发主管王工正在搅拌一罐乳白色液体,“这是我们和沈阳化工大学合作三年的成果——水性聚氨酯树脂,替代了传统的苯类溶剂,VOCs(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降低90%以上。”
2022年,海欣带着“环保水性油墨研发”项目找到沈阳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当时省内还没有企业能做水性油墨的全流程生产,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缺转化场景。”校企一拍即合,成立联合实验室,从树脂合成到油墨配色全程攻关。“光调试色浆就做了200多组实验,有次为了调正‘中国红’,我们和老师在车间熬了三天三夜。”张伟建笑着说。
突破发生在2024年冬天。当第一罐水性油墨在下游印刷厂的机器上顺利过版,没有出现堵版、掉色问题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我们的水性油墨不仅成本更低,还更环保。”张伟建拿出检测报告给记者说。
“以前是坐在厂里等客户打电话,现在我们的营销团队主动跑市场找痛点。”张伟建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各地展会的照片。在食品包装展上,海欣的展位用透明玻璃展示油墨生产过程;在印刷工业展,他们推出“节假日礼盒定制油墨”,针对端午、中秋等节点开发专属色卡。“去年中秋节前,我们给一家米厂设计了‘稻穗金’油墨,印在礼盒上特别上档次,订单比往年多了3倍。”
为精准对接市场,海欣做了件“破天荒”的事:设立“市场洞察小组”,专门分析下游行业趋势。“比如发现现在预制菜包装需求大增,我们就研发了耐油耐水的专用油墨;看到电商快递袋追求低成本,就推出高浓低粘的经济型产品。”张伟建拿出一份数据报表,“2024年我们推出了多款新品,其中针对东北市场的‘抗寒型油墨’,在-30℃都不会脆裂!”
最让张伟建骄傲的是,海欣正在改变东北油墨行业的格局。“以前高端市场被南方和国外企业垄断,现在我们的水性油墨不仅性价比高,还能提供‘油墨+工艺’的整体解决方案。”他举例说,给一家药包厂供货时,团队发现客户的印刷效率低,于是免费改造了油墨干燥系统,“产能提升30%,客户直接把年订单从50吨加到200吨。”如今,海欣的客户名单里不仅有本地中小企业,还包括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行业巨头。